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程实践 

南京上坊东吴大墓本体保护设施设计

  南京上坊东吴大墓发现于2005年,是已发掘同时期墓葬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至2020年,研究室重点对该墓葬进行了病害勘察、环境监测、结构稳定性分析、本体保护工程和保护罩棚优化设计。

南唐二陵本体保护工程设计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南郊祖堂山南麓,距今有1000余年历史,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帝王陵寝,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至今,研究室针对文物本体结构安全和墓室彩绘保存,通过环境监测、病害机理调研、水源分析和结构安全性分析等手段,制订了完善止水幕墙、增设气候调节室等保护手段,旨在延缓墓室彩绘的劣化与病害发展。

明代临安公主墓保护与展示工程设计

  南京市明临安公主墓是2018年发掘的一座明代砖室墓,规模宏大,结构优美。研究室针对临安公主墓的原址保护与展示问题,从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体系的角度出发,让遗产契合动态发展中的社会需求,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活体系,达到遗产和城市共生的状态。

大运河板闸遗址保护与展示设施设计

  “大运河板闸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中的重要遗址点,是大运河上现存唯一一座木制闸底的水闸,规模宏大,保存完整。2015年考古发掘后,研究室联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研究院,完成了板闸遗址公园和运河船闸博物馆的设计。针对水闸高差大、地下水位高、木制文物易腐朽等问题,制订了原址展示、带水保护的保护与展示设计策略,现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正在施工建设中。

栖霞区官窑山明代窑业遗址保护

  南栖霞区红枫片区窑场是官窑山窑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座窑址为明代为烧制城墙砖所用,现窑址、磉墩(建筑遗址)和部分晒场保存基本完好。针对窑址原址地下水位高,窑址存在较多病害底部有坍塌风险、窑址周边环境与风貌变化以及窑址与场地规划冲突等问题,制定了原址就近保护与展示策略,整体搬迁后实行整体“干”保护策略,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冻融破坏,并结合规划建设,优化保护展示条件,最大限度地全面保存、延续窑场的历史信息和价值。

北京故宫养心殿古建筑环境调控研究

  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地。研究室重点关注故宫古建筑上典型的底部潮湿问题,及其引起的砖石砌体盐风化和木构件糟朽等劣化现象,通过对养心殿古建筑的环境监测和热湿耦合迁移数值模拟,量化分析了降雨量、浅表层地下水等关键环境因素与古建筑底部潮湿和盐风化的关联关系。针对养心殿建筑日常保养和展示利用两方面的需求,提出了调节自然通风和控制室内温湿度两种环境调控方法的预期效果和实施原则。

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研究室对其进行了现场调研与监测分析,并针对第3窟不同层佛像的劣化差异问题进行建模、分析与评估。研究以太阳辐射为主要因素,结合材料属性确定了可供参考的温度变化阈值,提出了第3窟泥塑的遮阳方案的设计思路和监测预警方法。

苏州保圣寺泥塑保护研究

  位于甪直古镇的保圣寺现存有9尊精美绝伦的唐代罗汉塑像,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起,研究室对泥塑展开了详细的调研,发现泥塑表面存在脱落、起甲、龟裂、褪色等多种病害,为了延缓病害的继续发生,针对泥塑保存环境的温湿度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监测,掌握了温湿度的波动规律,并依此制订了一系列适宜的展示保护措施,为泥塑提供更好的保存环境。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

  为提高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珍贵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研究室为该馆设计了必要的在线监测系统、库房微环境控制系统,并为979件套珍贵文物配备了文物藏展设施。根据馆藏文物不同类型的病害机理,参照规范对文物库房微小环境进行调控,提高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防止环境因素对其的破坏影响,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害。目前该项目已实施完成并通过竣工验收。

溧阳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

  溧阳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启动于2021年,是溧阳市博物馆为全面提升对于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通过专业、精细化的保护方案设计,对包括库房区域及部分展厅内重点文物存储空间在内区域的存储与环境监测设备进行相应的增设和更新工程。研究室结合溧阳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材料类型与存储环境需求,制定具体的环境整治调控方案,以实现对馆藏文物存储环境的实时监测与有效调控,全面提升馆内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长效性和可行性。

苏州市吴中区省保及国保单位安全风险评估

  科学有效的巡查评估有助于实现“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知、险情可预报、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研究室基于文物价值评估,遵循预防性和全面性原则,开展了苏州市吴中区共三十处省保及国保单位的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关注文物的本体劣化、结构安全、周边环境与风貌、三防、游客承载量等多方面的安全风险,采用现场打分法实现风险的量化评价和等级划分。在吴中区现有的文物“四有档案”建设和分级巡查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吴中区三十处文保单位的分级应对措施与预防性保护建议,为后续开展加固修缮、专项检测、重点监测等提供了工作依据。

贺州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是我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研究室依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法国气候建筑(BFC)共同承担贺州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第二包“能力建设与技术援助(文化)”与第四包“黄姚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设计”的工作。目前开展了古镇文化资源调查、保护现状调查、古镇商业调研等内容,未来将形成保护与修缮导则、指导古镇的修缮工程;完成古镇居民的社区就业能力、保护意识建设和培训等内容。最终整体提升黄姚古镇文化、生态、经济水平,促进黄姚古镇及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